我是丰家的长外孙,曾长期生活在外公丰子恺身边
丰子恺特别重视子女的教育,他亲自给孩子们上课,这个课程称“课儿”(teaching the kids),也就是丰家的“家塾”。
在桐乡缘缘堂,嘉兴金明寺弄,在抗战逃难路上,在富春江的船上,在萍乡、长沙,在桂林泮塘岭,在贵州遵义湄潭浙大宿舍“星汉楼”,在重庆沙坪小屋,在杭州里西湖静江路85号,在上海陕西南路“日月楼”……“课儿”始终进行。
宋菲君是丰家的长外孙,曾长期生活在外公丰子恺身边,直到十八岁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到北京读书,他亲历了外公家的“课儿”。
2021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丰子恺家塾课:外公教我学诗词》,真实再现一代名士丰子恺的家庭教育。书中,除了宋菲君的回忆,还配有丰子恺插画以及古诗词注释,在纸本上真实还原当年丰家的私塾课。值得一提的是,这套书前不久入选了“2021年度中国好书”。
《丰子恺家塾课:外公教我学诗词》(全二册) 丰子恺绘 宋菲君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98.00元
作者说
我和外公丰子恺
文 | 宋菲君
外公丰子恺是近代中国的一位“名满天下,妇孺皆知”的艺术全才,“子恺漫画”是 “尝试成功自古无”,寥寥数笔,就栩栩如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外公在散文、书法、翻译、装帧学和佛学都有突出的成就,他的漫画、散文集已经大量出版。
丰家又是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我的母亲、舅舅和姨妈个个饱读诗书,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这样的家庭,这样的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大约永远地消失了。
外公丰子恺特别重视子女的教育,亲自给孩子们上课,这个课程称“课儿”(teaching the kids),是丰家的“家塾”。在桐乡缘缘堂,在嘉兴金明寺弄,在抗战逃难路上,在富春江的船上,在桐庐、萍乡、长沙,在桂林泮塘岭,在贵州遵义浙大宿舍“星汉楼”,在重庆沙坪小屋,在杭州里西湖静江路85号,在上海陕西南路“日月楼”……“课儿”始终在进行,并具有鲜明的特点。但“课儿”背后的故事,只在小姨和母亲的书中偶有谈及。丰家第二代大部分已经不在世,我是丰家的长外孙,曾长期生活在外公丰子恺身边,直到18岁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到北京读书,我有幸亲历了外公家的“课儿”。
我自己年龄也很大了,幸亏长记忆尚好。我觉得自己有义务把“课儿”的故事回忆出来、写下来,否则丰家和诗词及其背后的逸闻轶事都将永远地被淹没。
这本书怎么写?写些什么?我曾想过很久但没有动笔。我是京剧迷,近年来常常到北大京剧社“燕园”去拉胡琴,正好北大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的林嵩副教授和李远达博士也是票友,他们热情地支持我。这本书的写作风范是林老师建议的,每篇首都有一首诗词,由李远达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讲师)和高树伟博士(古典文献学专业)评注,由我写正文,重点写外公教我诗词背后的故事,讲丰家的逸闻轶事。
外公的教学非常有特色,常常是一面讲解,一面画示意图。讲到“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就画一位女子跪地,周围是持戟的武士;讲到“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外公随手画了一位佩饰叮咚、飘然而至的女子。
外公家的文学氛围特别浓厚,饭前做的游戏是“猜诗句”(丰家的“飞花令”)“九里山前作战场”;除夕夜的大戏则是富有文学、地理、古迹情趣的“览胜图”;“蓝关”出自韩愈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尾生桥”的典故是李白的《长干行》“长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金谷园”则引自杜牧的七绝《金谷园》“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还有许多我童年时期的趣事,例如抓蟋蟀、猜谜语、唱京剧、看星星等,每个故事背后都有一首或几首诗词。
我们常常讲“快乐教育”,讲“减负”。古文诗词在小学和中学语文课本中占比越来越大,许多文章和诗词要求背诵,成为学生的负担。但是在我小时候,学诗词、背诗词不但没有成为负担,由于有许多“故事”,有旅行,有游戏,学诗词成了乐趣。我认为,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小学和中学我跟外公学诗词、学美术,越学越有兴趣。听从外公的建议考上北大物理系后,我对数学和物理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学得好,寒假暑假都留校做题不想回家,更是兴趣的驱动。
我觉得家庭教育非常重要,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一部分。现在一些父母由于忙,把对孩子的教育推给学校,推给社会,是完全不可取的。如果能够和孩子们一起学诗词,亦是一种重要且有趣的沟通形式。
《爸爸的画》(套装全三册)丰子恺绘 丰陈宝、丰一吟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17.00元
出版者说
出版渊源与意义
文 | 王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董事长、社长)
著名画家、文学家丰子恺先生被誉为“中国现代漫画的鼻祖”。身边的家人,尤其是他的女儿丰陈宝和丰一吟,时常进入他的漫画,成为他的创作源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与丰子恺先生的渊源,始于丰陈宝和丰一吟书写的《爸爸的画》。两位老人在60年沧桑之后,以温馨亲切的文字,从头细数儿时旧事,读之令人动容。这套书曾获文津图书奖、桂冠童书奖等重要奖项。
《丰子恺家塾课:外公教我学诗词》是《爸爸的画》续篇,这是一套由孙辈回忆和撰写的丰家私塾课。作者宋菲君是丰家大外孙,他在书中娓娓讲述当年的私塾课程和丰子恺独特的古诗词授课方式。在国家“双减”政策的推动下,教育逐渐返璞归真。此刻回看丰子恺“无学校的教育”思想,深有感触。
“无学校的教育”提倡的父母高质量陪伴,是如今很多家庭缺失的。父母教育子女,获益的不仅是子女,父母自己的心也能高尚起来。好的教育是双向的,是点燃心中的火焰。可以说,这也是《丰子恺家塾课:外公教我学诗词》的出版意义。
宋菲君先生是丰子恺的大外孙。他从小和外公一起生活,是和丰子恺相处最久的孙辈,也是受丰子恺影响最大的儿孙之一。书中除了回忆场景外,还配有丰子恺先生的插画以及古诗词注释,在纸本上真实还原当年丰家的私塾课。一首诗词,一幅漫画;一段轶事,一片真情;一个年代,一种人生。让我们在诗词和漫画中领略那尘封的丰家私塾课。
《爸爸的画》插图
编辑手记
与丰家的不解之缘
文 | 许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丰子恺先生的缘分始于一本书——《爸爸的画》。这本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前辈陈丽菲策划组稿,丰子恺两位女儿丰陈宝和丰一吟执笔。从此,结下了华东师大社和丰家的不解之缘。
丰家的大部分子女都从事着与人文相关的职业,但宋菲君老师不一样,他是一位物理学家,在科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丰子恺先生平时就很注重家庭教育,在抗战逃难的岁月里,为了不让子女失学,丰子恺先生更是亲自上起了家塾课。出于职业敏感,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选题。宋菲君老师亲历的这些故事,是珍贵的丰子恺家庭教育史料,而那些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和家庭教育的理念,亦会有益于当今的教育者。这会是一本既有史料性,又有可读性;既有文学价值,又有教育意义的好书。于是,我当即向宋菲君老师组稿,希望他能写成书稿,留存于世。
但从选题变成书稿,中间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难关。第一关便是作者宋菲君老师。宋老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科学家,虽已退休,却仍旧从事着科研工作。且不说宋老师平时少有闲暇,即使有心动笔,但没有撰写人文图书的经验,加上时隔久远,记忆难免模糊,种种困难都让宋老师望而却步,踌躇不前。经过一年多的考虑,宋老师终于下定决心把这些珍贵的回忆整理成文。后来在接受采访时,宋老师说:“(丰先生的)书已经出了很多,唯有‘课儿’这个主题没人讲,我有义务和责任把这些都写出来。正好现在国家又讲‘减负’,希望把时间还给孩子。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这个孩子才能真正培养出来。”我想正是这份责任感,促使宋老师最终下了决心,而读者也因此多了一本好书。
第二关是稿件质量。宋老师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也一向注重书稿质量,我们对于稿件高质量的追求可谓不谋而合。为了更好地完成书稿,弥补记忆可能存在的不准确等问题,我们都认为还需要寻找一位文学专业的第二作者,请他对书中所有的诗词进行校勘、注评,而且还要查阅丰子恺先生的日记、书信等资料。一来核对文献,使资料准确无误。二来尽可能还原丰子恺先生对诗词和教育的总体看法。经过几番波折,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教师林嵩和彼时在北京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就读的李远达、高树伟两位同学,组成了强大的第二作者团队。
最后一道难关是编辑工作。这本书由好几部分组成:诗词原文、注释、评述、关于诗词的教学轶事、丰先生的书画。如何能在编排上,既不杂乱,又不呆板,真实还原丰先生的教学,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直观地感受到一幅画、一首诗词、一段轶事、一片真情,美编卢晓红和项目编辑乔健足足动了一番脑筋。此外,我们又将两册书设计为可分可合,以适应不同经济能力的读者需求,套装另附赠精美海报,内含15幅子恺漫画,拆开腰封即可收藏。
从2016年与宋菲君老师相识、约稿,到2018年正式组稿、动笔,直至2021年出版,《丰子恺家塾课:外公教我学诗词》历时5年之久。从《爸爸的画》到《丰子恺家塾课:外公教我学诗词》,从儿女到孙辈,作为一家教育出版社,我们也在传承着丰子恺先生家庭教育的卓越典范。能协助丰子恺先生的后代,将这份精神遗产保存于世,是编辑莫大的荣幸。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初审:江玉婷
复审:张中江
终审:张维特
著名编辑家张小鼎辞世,享年86岁,曾编辑《鲁迅全集》《茅盾全集》
排版|童 尚
好书探,我们绝不放过一本好书